聖彼得堡: 被燈塔照亮的城市
俄羅斯《自由媒體》獨家報道:俄羅斯北方首都神秘的勝利象征

![]() |
絢麗煙花綻放瓦西裡島海神柱上空 (照片來源:塔斯社) |
柳德米拉·尼古拉耶娃
來聖彼得堡一趟,一定要親自感受這裡大大小小的橋。聖彼得堡被稱為“橋城”,市內橋梁400余座,最引人注目的要屬橫跨涅瓦河的幾座大橋。涅瓦河上的第一座永久性橋梁 — 聖母領報橋將彼得堡歷史悠久的老城區和瓦西裡島連接起來。 “白天他安靜地佇立在河上,而到了夜晚,華燈初放,才見他宏偉的規模…”, 1850年大橋建成后彼得堡市民如此感慨到。
然而其中最美的要屬聖三一大橋 — 被巴黎人親切地稱呼為“法國的未婚妻”。聖三一大橋與埃菲爾鐵塔均由法國工程師居斯塔夫·埃菲爾於十九世紀末設計而成。
聖彼得堡市中心的渡口將涅瓦河兩岸串聯起來,正因如此,游客才有機會漫步游覽整座城市。如果你想仔細欣賞瓦西裡島上的海神柱,那最好從五孔宮殿大橋出發。宮殿大橋於1916年建成,與涅瓦河上的其它橋梁相比存在時間還很短。沿橋走大約三百米,仿佛穿越到了古希臘、羅馬時代。由法國建筑師托馬·德·托蒙設計的全俄第一家交易所正是模仿古希臘神廟風格建成。在交易所前方的廣場裝飾有兩座高大的船首柱,廣場建成以前這裡曾是一片沼澤。
改革者彼得一世下大力創建了俄羅斯第一支海軍。按照他的構想,聖彼得堡應成為大型港口城市,以彰顯海戰勝利的榮光。在古希臘、羅馬,人們把戰敗船隻的船頭釘在圓柱上,作為海戰勝利的象征。這就是“海神柱”的來源。站在伊薩基輔大教堂頂部的天台望去,兩座海神柱看起來似乎很不起眼。但當你走近它們,絕對會驚嘆於那雄偉的氣勢。站在高達37米的海神柱底下仰頭望天,你會發現塔頂仿佛與天空融為一體!
很少有人能進到燈塔內部。普通游覽都僅限於在外圍觀賞以及和海神柱柱腳的四座雕像合影。雕像均成坐姿,兩男兩女,分別代表著俄羅斯的第聶伯河、伏爾加河、涅瓦河和沃爾霍夫河。起初設計師打算用銅和鐵鑄造雕像,但考慮到工藝的復雜性最后選擇了疏鬆多孔、方便加工成型的凝灰岩。據了解,這種凝灰岩產自伏爾加格勒州加特契納市附近的一個小村庄。
很少有人察覺到,海神柱柱腳有兩扇厚重低矮的門。靠近宮廷橋挂有鐵鎖的一扇是裝飾所用,而朝著涅瓦河的那扇才是通往燈塔內部的大門。
為了進入燈塔內部,我不得不把腰彎的很低。燈塔內部空間狹小,灰色大理石牆壁上布滿了管道。這些管道是1998年重建時鋪設的。具體如何點亮燈塔,且聽我慢慢道來。
我順著西邊的牆下到壁龕處,那裡有通往塔頂的樓梯。台階一共129級,非常陡峭,我在心裡默默數著台階,期待見到光亮的一剎那。
突然,一束光線透過塔頂的小門射入了我的眼睛,溫暖而明亮。終於可以直起身來,我差點兒沒因為頭暈暈沉沉而摔一跤。不過,看到了高處的美景后,我很快就忘記了“眩暈”這回事。
從三十多米高的塔頂望去,彼得堡顯得格外迷人。寬闊的涅瓦河橫亙眼前,彼得保羅要塞聳立在岸邊。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海軍部、彼得大帝的珍寶館和海上交易所坐落涅瓦河岸。整個建筑群布局嚴謹,氣勢宏偉。
那麼海神柱頂部的火焰究竟是如何點亮的呢?
起初人們用特質的大麻籽油來點燃燈塔。1896年燈塔通電,但由於開銷過高,很快便不再用電燈照明。1957 年起開始使用天然氣來點燃火焰,但隻在特殊節日才會點亮,包括新年、列寧格勒解除圍困紀念日以及勝利日等。此外,每年5月27中學生畢業日(即紅帆節)和聖彼得堡城市日,無論天氣如何,海神柱上都會燃起熊熊火焰。
彼得堡常刮大風,有時海神柱的火焰甚至會高達五米並直接脫離火孔,這就需要技術人員及時准確地調整燃氣量,控制熱功率不超過四兆瓦。安全起見,到頂上作業的工作人員必須身著專門的防火制服並佩戴頭盔。
在使用現代化設備之前,人們用火繩杆為燈塔點火。火繩杆外形酷似釣魚竿,隻不過把細細的釣魚線換成了金屬繩索,繩索末端綁著引火源。操作人員需要在燃料中蘸一下引火源,再投進一米多高的金屬點火台。這項工作需要操作熟練且計算精確,否則極易產生危險。火繩杆是一種十分古老的工具並且一直作為備用點火設備被存放在燈塔頂部。
現在每逢盛大節日燈塔都會被點燃。而在1810 年剛剛建成時海神柱曾被用作燈塔引導外國船隻進入涅瓦河。即使現在聖彼得堡市中心高樓林立,海神柱溫暖而明亮的火焰在遠方也依舊清晰可見 。怪不得十九世紀初普希金揮筆寫下“各國的帆船將要來匯集”,今天四面八方的游客也都想一睹這個被燈塔點亮的城市的風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