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漫步第一人”列昂諾夫:我從沒想過自己會開創什麼先河

![]() |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兩次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的傳奇宇航員、“太空漫步第一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安葬於莫斯科州梅季希區的聯邦軍人紀念公墓。
阿列克謝·列昂諾夫10月11日在醫院病逝,享年85歲。
世界上首位女航天員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莫斯科州州長安德烈·沃羅比約夫,美國航天員托馬斯·斯塔福德前往吊唁。
俄總統普京第一時間向列昂諾夫家人表示慰問,稱列昂諾夫為人類航天史和俄羅斯歷史書寫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2015年,在紀念人類太空行走50周年之際,列昂諾夫接受了人民網獨家專訪,講述了自己首次漫步太空的經歷,分享了他對中國航天事業的關注以及對中國人民的美好感情。
今天我們重溫這篇文章,以此表達對這位偉大航天員的緬懷之情。
九死一生 續寫人類征服太空史
1965年3月18日,蘇聯宇航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和巴維爾·別利亞耶夫駕駛“上升-2”號宇宙飛船完成了一次非凡的太空之旅。列昂諾夫在飛行期間首次從飛船走向太空,成為人類歷史上進行“太空行走”的第一人。這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壯舉,續寫了人類征服太空的新篇章。
當全世界都在為列昂諾夫 “太空行走”這一壯舉歡呼雀躍時,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在這次非凡的“太空行走”中經受了怎樣的生死考驗……
當81歲的列昂諾夫坐在記者對面回憶起那次充滿冒險的太空之旅時,仍然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澎湃與激動。他回憶說:“我從沒想過自己會開創什麼先河。我知道這是設計師給我下達的任務,但是為什麼選擇我,這事隻有他知道。”在太空中的24分鐘和自由“漂浮”的12分9秒裡,從准備起飛、到出艙、行走、返回以及著陸的過程中,列昂諾夫和他的同伴經歷了數次難以預料的驚心動魄,有幾次險些機毀人亡。但他的講述卻平靜如水,還輔以各種手勢,並沒有讓聽者感到緊張,讓記者領略到了這位宇航員超強的敘述水平和心理素質。
眾所周知,蘇聯為了准備這次“太空行走”曾向太空發射了一艘無人偵察飛船用於收集各種數據。可那架無人偵察飛船在返回地面前不知何故突然啟動了自爆程序,有關的珍貴數據全部無影無蹤……這時距蘇聯預定進行的“太空行走”日期僅剩一個月的時間,而重新制作發射偵察飛船至少還需要9個月。為了盡早實現“太空行走”這一目標,列昂諾夫和別利亞耶夫最終說服了蘇聯航天的總設計師科羅廖夫,“太空行走”要如期進行。就在這樣充滿未知,也毫無預期保障的情況下,他們毅然決然地接受了任務,完成了那次續寫人類征服太空歷史的艱難之旅。
列昂諾夫在“太空行走”的過程中,幾次離開飛船的距離達5米之遠。他因宇航服過度變形而無法按動腿部的操縱器。隨后,他的航天服開始膨脹險些無法返回坐艙,危急之下他不顧身體的承受能力,兩次果斷地調低了生命保障系統的氣壓。艱難返回飛船后,列昂諾夫又設法將自己身體“對折”以關閉艙門。再后來,飛船定位系統又出現了故障,他們被迫冒險採用手動方式著陸,飛船降落在離預定地點數百公裡的原始森林深處。他們在暴風雪中向指揮部發出的呼叫信號遲遲得不到回應,直至著陸24小時后他們才在大雪覆蓋的森林裡被找到。可以說,在飛船從升空到返回地面的20幾個小時裡,列昂諾夫和別利亞耶夫多次徘徊在生死邊緣……
列昂諾夫在談到自己太空之行的感受時說,“我不記得我說過‘地球是圓的’這樣的話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寂靜,能聽到平時根本聽不到的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天是黑的,星星是圓的,自己好像在星群中,沒有支撐。” 這位老人還幽默地說,“莫斯科廣播電台當時報道說,‘請注意,請注意,有一名航天員走出太空,正在自由活動’,當時我的第一想法是,這個人是誰?我甚至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后來才明白,原來是地球人從畫面上看到的自己!”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被這兩位杰出宇航員臨危不懼的精神所深深感動。他們憑借著出色的宇航飛行經驗、頑強的意志和毅力以及大無畏的勇敢精神在幾次性命攸關的緊要關頭一次次化險為夷,續寫了這次被永遠載入航天史冊的偉大壯舉。
“太空握手”架起溝通的橋梁 友好與和平遠比對抗和對立更有意義
1975年7月15日是人類航天史上又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美國和蘇聯兩個航天大國的宇宙飛船成功地在太空軌道實現了被喻為“太空握手”的對接。當對接艙的艙門打開之后,蘇聯“聯盟-19” 號飛船的宇航員列昂諾夫和美國“阿波羅”號的宇航員斯坦福德熱烈握手。在6晝夜飛行過程中,實現了蘇美航天飛船的對接和兩艘飛船乘員的相互換乘,並進行了聯合科學研究實驗。
列昂諾夫栩栩如生地向記者講述了40年前蘇聯和美國宇宙飛船第一次進行太空對接時的情景:“按照地面指揮部的計劃,這次對接原定是在莫斯科上空進行,可實際上兩架飛船的對接和兩國宇航員的握手卻是在兩架飛船飛躍易北河上空進行的”。他說,“不知道是地面指揮問題,還是我們駕駛的差錯,但這卻是個好的象征”。因為蘇聯“聯盟-19”號宇宙飛船和美國“阿波羅”號宇宙飛船在易北河上空對接和兩名宇航員的“空中握手”象征性地再現了30年前蘇軍和盟軍戰士在易北河會師的場景,在長期處於冷戰陰雲之下的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讓美蘇兩國首腦更清醒地認識到友好與和平永遠比對抗和對立更有意義。因此,這次對接和“太空握手”的政治意義遠遠超越了其科技意義,也讓世界人民和平利用太空的前景變得更加廣闊。
揭秘列昂諾夫鮮為人知的中國情結
關於列昂諾夫,我們看到更多的是關於他“太空行走”的報道,殊不知這位偉大的蘇聯宇航員對中國也有著濃厚的情誼。
1989年,列昂諾夫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之邀首次到中國訪問。期間,他到過北京、上海和四川,並被授予了成都榮譽市民的稱號。現在,“榮譽新希望人”榮譽匾就挂在他辦公室一進門的牆壁上。
列昂諾夫評價稱,那次中國之行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對中國的文化、科技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他說,“同中國青年的交流,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友善和好學。他們經常向我詢問一些睿智的問題。所以,我很高興回憶那次中國行,並且樂於與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列昂諾夫一直關注中國的航天事業,並對中國在航空航天領域取得的成就贊不絕口。他說,“現在許多國家都在進行太空探索,但隻有3個國家有自己的宇宙飛船,自己的系統和自己的宇航員,這其中就包括中國”。列昂諾夫對記者說他曾經參觀過北京附近的航空員培訓中心“星城”。他說,“中國的‘星城’中既有宇航員培訓中心,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又有和我們一樣的拍攝研究所,而且還創建了試驗站。隻有宇宙飛船發射場是單獨的,其他都在這個星城之中,這種設計籌劃非常好!”對於中國宇航員,列昂諾夫更是了如指掌。
他告訴記者,“我最近一次訪問中國是在2014年,參加第27屆太空探索者協會年會。當時楊利偉做了主題報告,至今令我記憶猶新”。談到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列昂諾夫更是贊賞有加:“第一次飛行的女航天員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認為她漂亮,端庄,而且聰明,對自己報告中的題目她掌握得很嫻熟,十分專業。”
列昂諾夫還曾兩次同中國航天專家代表團會面交流。不僅如此,他還曾兩次在“星城”與鄧小平同志見面。他認為鄧小平是一位非常英明的領袖,“有這樣一位領導人是中國的幸運。”列昂諾夫還表示俄羅斯同意甚至歡迎中國到國際空間站來。因為有中國加入,那“才是名副其實的國際軌道空間站。”
和列昂諾夫的對話持續了一個小時之久,那句“我是中國四川的榮譽市民”久久在耳邊回響,記者深深感到這位俄羅斯宇航員對成為中國一座城市榮譽市民的那種自豪,以及他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