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动人心弦的白刃格斗便发生在这些废墟中。苏军没有预备队,每个战士都投入生死搏斗之中。经 常发生的情况是,一方以极大的代价攻下的残墙断垣,到夜间又被对方渗透回来。
被炸毁的工厂成了抵抗中心。拖拉机制造厂甚至在德军已打入工厂厂门之后,工人们仍在制造坦克和装甲车。著名的 十月革命工厂,一半厂房被德军占领,而在另一半厂房中,生产仍在照旧进行。在整个9月份,在这些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 工厂中,居然生产出200辆坦克和150辆装甲车。它们下了流水线便开火。
10月4日,保卢斯组织了又一次大规模进攻,进攻的重点是3个已成为苏军防守要塞的工厂。德军出动了800架俯冲轰炸机,一次一次的轰炸,使这次进攻的势头保持了10天。崔可夫认为,10月14日是整个战役中最血腥,最残酷的一天,仅仅这一天,仅在他的司令部里,就有61名参谋军官阵亡。
11月11日,保卢斯发起最后一次进攻,严冬快降临了,他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几百码外的伏尔加河,因此进攻的地段非常短,仅有400米,庞大的冲击部队被挤在一个刀尖上,在400米宽的战线上,双方强大的火力织成了火网,双方的士兵都杀红了眼,如醉如狂。谁都明白,在这场战斗中不可能有活着被俘的人。他们在每一堆瓦烁间枪刺刀劈拳打脚踢牙 咬,如嗜血的猛兽般撕搏了四天四夜,直到阵地上仅仅剩下煞神般的、浑身污秽不堪、双眼血红的苏联士兵为止。接着是一片深沉恐怖的寂静--死一般的寂静笼罩着硝烟缓缓飘散的废墟。
然而寂静持续的时间不长。几天之后,11月19日拂晓,烟雾迷漫间传来远处的隆隆炮声。在这座支离破碎的城市 的北面,2000门苏军大炮开始轰呜。这是“天王星计划”的前奏,苏军的大规模反攻开始了。
11月23日晚,苏军的两支先头部队在斯大林格勒的正西,保卢斯军团背后约30公里的地方会师。此举意义重大 ,它意味着斯大林格勒的25万德军被合围了。
致命的俄罗斯严冬已近在眼前,保卢斯军团被围困在一个狭小地域内,它的前面是永远打不过去的伏尔加河,后面则是永远退不回去的顿河河曲。保卢斯这时还不太慌乱,他只要能得到补给就坚守在那里,直到增援的德军发起大规模解围攻势为止。
希特勒马上组织了代号为“冬季风暴”的营救计划,12月11日,陆军元帅曼斯坦因亲自督阵,第4装甲军团打头 阵,尾随在后的是巨大的卡车行列,运载着给第6军团的3000吨补给物资,但这支营救大军在距斯大林格勒50公里处被 苏军死死地顶住。其实,苏军这时的包围圈比较单薄。保卢斯如果对着曼斯坦因的接应方向,双方同时发起攻势,一个往外拽 ,一个往外挣,还是能突出来的。但双方竟未达成默契。曼斯坦因看事已至此,怕自己也陷进去,干脆掉头回去了。
1943年1月8日,苏军派信使进入包围圈内,劝说德军投降。苏方表明,保证给放下武器的德军官兵以人身安全 ,并在战争结束后送他们回国,这些条件是体面的,保卢斯将苏方最后通牒的原文发给希特勒,并报告说,部队已经弹尽粮绝 ,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药品已经用完,为减少伤员的疼感,只好置于雪地中冻死,切望准予投降,以挽救残部生命。
希特勒的答复原件保存至今。其中说:不许投降!要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以对拯救西方世界作出永志难忘的 贡献。
1月10日晨,苏军5000门大炮齐鸣,展开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后攻势。最后阶段的战斗尤为剧烈,德军将领在 士兵中散布俄国人不留活口的谣言,驱赶着士兵拼死一搏。
1月30日,曾经煊赫一时的第6军团的残兵余卒被分割在3小块袋形阵地中。保卢斯的司令部设在一家百货公司的 地下室里,他电告希特勒:“最后崩溃不出24小时之内。”
就在这时,希特勒却忙着给包围圈内的117名军官封官晋爵,保卢斯被提升为元帅,希特勒说:“在德军历史上, 从来没有一个陆军元帅是被生俘的。”这是暗示保卢斯自杀殉职。
但保卢斯没有自尽,第6军团也没战到最后一兵一卒,1月31日晚7时,军团司令部发报员发出最后一份电报:“ 俄国人已到了我们地下室的门口,我们正在捣毁器材。”几分钟后,几名苏军士兵向地下室探头探脑。又过了几分钟,坐在行 军床上的保卢斯成了俘虏,在随后与苏军战地指挥员会面时,保卢斯想起自己这时已是元帅了,要求苏军以元帅身份对待他。
两个月前,第6军团近30万人,除了空运回国的两万多名伤员外,战死近15万人,被苏军俘虏的人数为12万3千人,这支俘虏大军中包括24名将军,他们在冰雪中走向西伯利亚战俘营。
在苏军的胜利欢庆中,一位短粗的乌克兰将军热情地亲吻着大赢家朱可夫。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出现,使人们回想起 半年多前的哈尔科夫战役。那一仗,据德军宣布,苏军死伤及被俘为25万人。现在,苏军报了哈尔科夫的一箭之仇。甚至《 红星报》发表的社论中也在强调这一点,当时,他们并没意识到,他们刚打胜的这场战役,会成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
![]() |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关于人民网俄罗斯频道 | 关于人民网俄罗斯代表处 | 网站声明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