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频道

初入中国的俄罗斯文学:最早或为1872年传入(图)

2014年03月06日08:26  来源:海南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分享推荐           字号

  原标题:初入中国的俄罗斯文学:最早或为1872年传入(图)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影

  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幕之际,习近平主席接受了俄罗斯电视台的专访,习近平说,对于索契这座城市,他的第一印象来自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正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索契创作完成的。习近平还专门提到了一些俄罗斯文豪的名字,显示了他对俄罗斯文学的热爱和了解:“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的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习近平的话道出了几代中国人的心声,近一个世纪特别是1949年以来,俄罗斯文学风靡华夏大地,聂赫留朵夫、卡秋莎·玛丝洛娃、安娜·卡列尼娜、保尔·柯察金、冬妮娅、套中人别里科夫、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吝啬鬼泼留希金等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已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脑海,热情、浪漫的俄罗斯文学也成为无数中国读者永远的精神家园。

  初入中国的俄罗斯文学

  关于俄罗斯文学的范畴,目前学界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其实中国读者眼里的俄罗斯文学就是用俄语创作的作品,包括原来俄国、后来的苏联以及现在俄罗斯的文学作品。

  俄罗斯文学究竟是什么时间传入中国的?对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回答。

  据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先生考证,最早进入中国的俄国文学作品是在上海广学会校刊《俄国政俗通考》上发表的克雷洛夫寓言,时间大约是1900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建华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最早的汉译俄国文学作品应该是一位传教士翻译的《俄人寓言》,该文载于《中西闻见录》创刊号,时间是1872年8月———通过陈教授的考证我们知道,俄罗斯文学进入中国已有140多年的历史。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翻译成汉语的俄国长篇小说是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这部译著由上海大宣书局1903年出版,有一个很中国化的名字:《俄国情史:斯密士玛利传》(还有一个名字叫《花心蝶梦录》)。翻译者名叫戢翼翚,湖北房县人,兴中会会员,早年在武昌读书,后赴日留学。这位戢翼翚毕业回国后曾在外务部“行走”,后因“交通革命党,危害朝廷”而遭革职,1908年在武昌去世。

  《上尉的女儿》是普希金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以普加乔夫起义为背景,讲述了青年军官格利涅夫在一场暴风雪中偶遇普加乔夫,他送给普加乔夫一件兔皮袄御寒;后来格利涅夫爱上了炮台司令米罗诺夫上尉的女儿玛丽亚,并且与玛丽亚的另一个追求者士伐勃林产生了矛盾;后来,炮台被普加乔夫起义军攻陷,上尉夫妇被处死,玛丽亚和格利涅夫被捕;这时士伐勃林投靠了起义军,趁机威胁格利涅夫,企图夺占玛丽亚;但普加乔夫知恩图报,他不仅释放了格利涅夫,还帮助格利涅夫和玛丽亚缔结了婚姻;最后普加乔夫因起义失败被处死刑。

  当时的翻译流行意译,译文也多为文言文,这部小说就是戢翼翚根据日文转译过来的。中国人接触的第一部俄罗斯文学作品,恰恰是“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小说———今天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巧合,更像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开端。

  文学巨匠的身影

  索契冬奥会闭幕式上,一群俄罗斯文学大师穿过岁月的时空来到现场,伴随着打字机的声音,阿赫玛托娃、托尔斯泰、普希金、契诃夫、布罗茨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茨维塔耶娃、马雅可夫斯基、布尔加科夫、果戈理、索尔仁尼琴等12位文豪相继登场,文稿如雪花和翅膀般飞扬在整个场地,白色的书页化成雪片飞向半空。这浪漫而令人惊喜的一幕一定感染了全世界所有的观众,望着这些熟稔的身影,我们一定会想起那些曾经熟读的篇章,忆起俄罗斯文学画廊中的那些经典形象。

  在这些大名鼎鼎的的文学巨匠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普希金了。

  普希金是俄罗斯最伟大的文学家、小说家和诗人,是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同时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诸多领域都为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甚巨。

  普希金1831年与娜塔丽娅·冈察洛娃结婚,婚礼当晚普希金手中的蜡烛突然熄灭,这似乎是一个不祥之兆。娜塔丽娅是个有名的美人,经常参加上流社会的舞会和宴会,被誉为“圣彼得堡的天鹅”。后来一名法国军官疯狂地爱上了娜塔丽娅,普希金为了名誉与这名法国人决斗。结果普希金腹部受了重伤,两天后去世,报纸刊载消息称“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殒落了”———这时诗人才刚刚38岁。

  普希金一生创作了大量思想性艺术性兼顾的文学巨著,但他一首只有几句话的小诗却受到人们的热捧,诗的名字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在诗中这样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这首小诗明白如话,娓娓道来,饱含感情和哲理,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坚强、乐观的情绪。当年有许多同学都把它抄在笔记本或者毕业留言本上,作为激励自己和朋友的座右铭。

  与普希金齐名的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一个贵族之家,也是俄罗斯文学谱系中的一个灵魂人物,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堪称是俄罗斯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托尔斯泰出生在美丽的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庄园占地数百公顷,树木成荫,风景优美,有田地,有坡谷,有森林,有果园,有湖泊,有泉水,有河流,更有辽阔的草原任凭驰骋。“雅斯纳雅·波良纳”在俄语中是“明亮的林中空地”之意,瞿秋白将其译为“清田村”———这个名字译得可谓名符其实。

  由于家庭的原因,1910年11月10日,82岁高龄的托翁离家出走,他的私人医生和小女儿亚历山德拉与其同行。天有不测风云,托尔斯泰途中患上了肺炎,一代文豪竟客死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站长室里。11月22日,托尔斯泰被送回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又回到了他出生和生活的地方。

  “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也是中国读者最喜爱的俄罗斯作家之一,他为我们留下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万卡》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佳篇,其中《万卡》当年曾入选小学课本,小万卡对爷爷的依恋和思念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万卡把这张写好的纸叠成四折,把它放在昨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来的信封里。……他略为想一想,用钢笔蘸一下墨水,写下地址:

  乡下爷爷收

  然后他搔一下头皮,再想一想,添了几个字:

  康司坦丁·玛卡雷奇

  他写完信而没有人来打扰,心里感到满意,就戴上帽子,顾不上披皮袄,只穿着衬衫就跑到街上去了。

  乡下爷爷收到万卡的信了吗?儿时的疑问至今也没有找到答案。

  耳熟能详的

  前苏联文学经典

  鲁迅曾经说过:“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鲁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31年,他将法捷耶夫的《毁灭》译成中文出版,受到很多青年人的欢迎。解放后曾任湖南大学校长的朱凡(笔名阿累)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了他与鲁迅先生及《毁灭》、《铁流》这两部苏联小说的一段缘分。

  当时朱凡正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售票员,有一天去内山书店看书,发现了鲁迅翻译的《毁灭》。朱凡爱不释手,但是钱却不够,这时正在店里的鲁迅向他推荐了曹靖华翻译的《铁流》,并将自己的《毁灭》送给了朱凡。朱凡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对我说明:“这书(指《铁流》)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事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了艰苦,受尽了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前苏联文学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当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这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讲述了保尔·柯察金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成为一块坚强钢铁的故事。小说出版后即引起了强烈反响,保尔·柯察金这个典型形象随之也成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革命青年的榜样,在中国更是影响了几代年轻人。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小说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番话正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小说中还塑造了一个美丽少女冬妮娅的形象,虽然后来她变成了一名“资产阶级阔太太”,但她与保尔那段纯洁的爱情却是全书一个最大的亮点,穿着漂亮水兵服的冬妮娅也成为那个年代许多男孩子心中的偶像和梦中情人。

  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文\本刊特约撰稿 王 凯

(责编:李倩、张茜)

每日头条更多>>

图片推荐更多>>

视频更多>>

热点调查

乌克兰局势将会怎样?
政治经济危机持续几年
很快平静
东西方对峙使得乌克兰分裂